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音乐治疗越来越普遍。例如,在老年护理中心,让有痴呆症的老年人演奏往昔的流行乐曲能帮助他们恢复记忆。在幼儿园,教师通过教有自闭症的儿童唱歌来学习新的词汇。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多巴胺是与奖赏有联系的信号物质,听喜欢的音乐能刺激大脑里奖赏系统中枢释放多巴胺,从而使人感觉精神振奋。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列维京等人的研究表明, 听音乐还能刺激头脑释放有麻醉作用的阿片类物质。这两种作用是医院利用音乐帮助缓解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其实,从古到今每个民族都有利用声音、话语和吟唱民谣给婴幼儿减轻疼痛的本能。生物学家认为,在原始人进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的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具有治疗作用。根据对音乐进行的神经化学研究,人听到的声音能同步激活脑干的神经细胞,慢节拍的音乐能降低心律、血压和体温,慢节拍的音乐还能帮助减轻精神压力和焦虑。 因此,慢速节奏的音乐是在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2015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司来特在英国心血管协会年会上报告,10秒钟重复循环的慢速音乐的节拍和从头脑发送到心脏调节血压循环信号的频率相匹配,这种音乐能使听众的情绪平静下来。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音乐、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慢板乐章、歌剧图兰朵里的咏叹调都有大量的10秒钟重复循环的部分。纽约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盖纳认为,人的身体就像是一种乐器,正如在演出前演奏者需要为乐器调好音律一样,每个人也需要调节好自己的身体。他用冥想的圣歌吟唱等歌曲音乐与化学治疗配合对患者进行治疗。
事实上,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历代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及音乐理论家们在解释音乐如何对人类产生影响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多限于对表面想象的描述。
19世纪中叶后,科学的进步为研究心理学提供了技术手段,许多音响物理和生理实验的科学仪器的研制发明,为音乐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音乐心理学的形成是以直接探索音乐的音响本质和人对声音感觉的“心理声学”为前导的。
黑姆尔霍茨用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关系,其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音感觉论》是最先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音乐的著作。
他认为人类的听觉生理条件决定了音乐实践中的某些共同特征;并以此证明世界不同地区和风格的音乐何以在音律、音阶的选择上存在同样特点。
音乐疗法正是在此基础上, 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人生理上的反应。
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在中国,很早也都注意到了五音与人体的关系。祖国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结合起来。
《金匮真言论篇》就说明了五音与五行说的关系,即宫属土,通于脾;商属金,通于肺;角属木,通于肝;徵属火,通于心;羽属水,通于肾。由于这种结合五音通五行,对五脏起不同的影响,因此,“音乐动血脉,统精神,而和正心也”。
当代医学研究则发现, 音乐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系统和瞳孔等方面的变化,并且可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