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源自于对利弊的未知所产生的选择茫然。从电视到手机屏,利弊之争从来沸沸扬扬,标准答案从“家长要引导儿童安全收视”变成了“安全上网”。然而,在儿童互联网教育研究、安全使用研究仍是空白的当下,“引导儿童安全上网”本身就是一句空话,又如何能让家长“引”之有理、“导”之有据?
大大小小的电子屏本身没有是非,它作为新技术甚至新兴文明的载体,早已嵌入我们的生活无法剥离。儿童触网已经不是一道可以选择的命题。网络正重塑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荧光屏走进千家万户,到智能手机成为孩子的玩具,不过短短30多年。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改变的生活形态,研究必须要打提前量,要帮助人们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一些国家针对儿童上网加强立法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不能让我们的互联网成为良莠不分、利害难辨的实验田,更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人的“小白鼠”。
有人将目前的社会焦虑分为四类:首先是生存性焦虑,即对自身及家庭成员的生计和健康的担忧,诸如食品安全焦虑、住房焦虑、子女教育焦虑、工作焦虑、社会伤害焦虑等;其次是发展性焦虑,表现为社会差距的扩大和社会流动的滞缓,进一步可延伸为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再次是道德焦虑,即道德滑坡现象对于公众道德情感的伤害,突出地表现为社会信任的式微;最后是环境焦虑,雾霾天气的频发使得公众蓄积的环境情绪大范围显化。也有人将社会焦虑划分为民生焦虑、安全焦虑、群体关系焦虑、精神焦虑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