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是生命的本来状态。龟尚静能长寿,蟾蜍安静也能长寿;鹿好动而长寿,猿好动也长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都顺应了自己的本性。
明黄绾 《明道篇》卷六:“动静者,天地之气质也。”动和静,是天地的本质。①《易·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②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动静无宜,出处莫可。” ③宋 陆游 《雷》诗:“吾闻阴阳有常数,非时动静皆为灾。”
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养生之道;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应精心讲究。无论是日常所听音乐、所习之礼到所用之具,从饮食起居到盘盂几杖,“动息皆有所养”。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极为深远。我们知道,古人将下棋、舞剑、练拳、喝茶、饮酒、养花甚至房事等等,都当作是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和韵味无穷的养生过程。
“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的平衡,动、静是一对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意思是“身动,心静;身静,气动;外动内静,内静外动。”这样的运动,阴阳相辅相成,人的身体势能会向健康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运动是“动”与“静”的修炼,是内与外的结合。譬如太极拳,太极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练拳之人需始终处于太极阴阳的转换变动之中。同时太极拳中还存在着动静、虚实、快慢、刚柔、开合、屈伸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它强调在练功过程中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节奏,静心用意,身随意迁,刚柔相济,以达到“以意用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和谐境地。
在生活中,很多练习气功或者内家拳的人,虽看起来有些瘦瘦小小,可他们力气绝不比硕壮的肌肉男差,因为他们的身体的协调度好,柔韧度强,内劲十足,动静皆宜。相较之下,强壮的身躯看似威猛,但往往身体协调度差,不灵活,有的只是负重的力量,内在却无气可“谈”。
所以运动中一定要有动有静,在动中体会静,在静中感受动,气动,身不动;身动,心不动;体悟内外的变化,做到“知微见著”,把握“动静之机”,在瞬息间自然交替动与静的状态便是人最佳的状态。
而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则使人们只知道身体的运动,肌肉的锻炼,为此他们常不惜让自己的身体严重透支,往往使得身体外强内虚。
动静对人来说,不可勉强,需要按照自身的本性而来,动中思静,静中思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朗,就可以养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