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的: 关键字:   
首页新闻中心 最新资讯浅谈中医学的治未病学说
新闻中心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浅谈中医学的治未病学说
新闻来源:    点击数:3371    更新时间:2019-06-12 16:41:45    收藏此页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中,治未病学说独树一帜。该学说以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其思想的根蒂,并结合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将人放置到由天、地、人所构成的宇宙框架中探求人类的生长壮老的本质和规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强调顾护正气,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治未病学说既是一种医学思想,也是一种健康理念。它树立了“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世界预防医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治未病学说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直至《黄帝内经》的出现,该理论才逐渐完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就生动地从正反两面指出了在未病之先与未乱之先进行防范的重要性。《素问·刺热》中提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的“治未病”讲的就是在病人出现征象之时,采取针刺之术进行治疗,强调早期治疗,以阻断疾病的传变与发展。


在治未病学说的发展史中,许多医家都提出了非凡的见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知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便是结合了五行中脏腑相生相克的原理而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亦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学说,其在所著的《丹溪心法》中指出:“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2]”生动形象又精辟地指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那么,何为治未病?现普遍认为,治未病学说可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chài)后防复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未形成疾病之前,保持身心的健康,使阴阳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既病防变,此阶段有着“见微知著”之义,凡疾病初起之时,病邪入侵尚停留在较为表浅的部位,故大多比较轻微而容易治疗;瘥后防复,着力于恢复正气,此时机体的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固,虚邪贼风更易侵袭人体。


在疾病未起之前,通过养生来防病的理念至关重要。此中的具体做法又包括了精神、饮食等方面。药有寒热温凉,饮食亦有偏性五味,因此,应根据自身的体质来适当地进行食疗,同时做到“谨和五味”(指食品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代指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偏倚。此外,什么样的季节摄食什么样的食物也很重要。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杯酸梅汤,不仅止渴生津,驱散的更有因炎热而产生的烦躁感;而在寒冷的冬天,倘若喝下一碗羊肉汤,人体会感到舒适与温暖。“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七情的过卑过亢在疾病的发生中影响深远。当今社会中,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日愈攀增,恬淡虚无的态度便愈发可贵。


  在疾病发生之后,其痊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者的辨证论治是否精准,《伤寒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3]故也。若预作再经[4]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在太阳病传变之前,及时针刺阳明经合穴足三里[5],能够促进气血的运行流畅,增强抗病能力,使邪气不致于传入阳明经,而是仍从太阳而解。在正确的治疗中,防止病变固然重要,中病即止[6]也尤为要紧。如大青龙汤[7]为发汗峻剂,若服之已汗出,便不可再服。若续服,则很有可能出现汗出淋漓不止而伤津脱液的危重情况。


   而疾病初愈之后,阴阳尚未平衡,此时若调护得当,便能加速机体的恢复。但事实上,许多病患及其家属,认为在疾病中已经消耗了太多的营养,往往会立刻摄食大量鱼肉,而此做法很有可能让病情复发,这就是所谓的“食复”。在疾病初愈后,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调理胃气,尽量摄食易于消化的食品,食量也应由少到多,质地由稀到稠,待胃气逐渐复苏之后再予进补。与此同时,疾病刚刚痊愈的人,还应注意不可过度操劳,否则可能因劳累而复发。因此在病愈后,既要合理摄食,又要注意劳逸结合,这对正气的恢复大有裨益。


目前公众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还尚欠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的身体素质也变得令人堪忧。公众应树立预防在先的意识,而不是等到出现疾病的症状了才想到就医。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已经发现生病了才知道用药去医治,已经出现混乱了才知道需要治理,这就像你口渴了才知道去挖井,要打仗了才知道去制作武器,不是太晚了吗?


[2]正所谓储备土来防止水患,如果不把细小的水流堵住,那么滔天之势的洪水就没办法阻挡了……更何况病已经形成,怎么能治愈呢?


[3]行其经尽,指邪在太阳本经已尽。


[4]再经,发生传经之变。此指传入阳明经。


[5]经络理论认为,人体有十二大经脉。其中,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亦是合穴,它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等功能。


[6]病好了就不要再吃药了。


[7]大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主治外感风寒。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音乐的起源之谜   下一篇:中医学?汉方医学?东洋医学?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体感音乐-音药 ♥ 专注心身医学-沉浸式音乐康复模式-体感音波治疗系统-睡眠治疗系统解决方案 © 2005-2016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10372号
邮件:hsk360@163.com 电话:+86 0755-25115581 13570880178 18926764561 传真:+86 0755-25115581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留学人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坪山同乐社区)B栋2楼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