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起源于东方的一种流传已久的古老修炼术,久负盛名的当数释迦牟尼(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打坐冥想的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追求人生的最高真理,他舍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出家之后,经过六年的苦行,悉达多在尼连禅河中沐浴,之后来到距尼连禅河约十里远的伽耶山的一棵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上敷上吉祥草,设菩萨座,经过四十九天的静思内观冥想,悟道成佛。
菩提树下内观冥想,一直都是佛教僧侣晨练健身练功之法。由于在佛门之内练法严苛,要求甚高,一般人群望而却步。以后该法逐渐流传民间,保留了精髓,简化了宗教程序,去除了高难动作,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古印度的典籍认为,“冥想”是瑜伽的最高阶段,这是最早关于冥想的记载。
近代的医学家和心理学者也相继发现,内观冥想通过静坐调息、默念意守可以防治疾病。在放松及集中精神的过程中,“输入”正面的潜意识,能起到提高免疫力、增进健康长寿等积极的健身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家赫伯物・本林说:“一个人身心过分紧张,会削弱体内免疫系统的机能,冥想带来的完全松弛,会减缓身体的紧张,是防治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一项医疗调查显示,冥想者比不善此举者的发病率要低50%。这种疗法对老年性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疗效更为显著。即便是健康人,经常冥想也有裨益,可以消除疲劳,有益于左右脑平衡,给人的机体健康“充电”。
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冥想对人体肌群的协调功能也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冥想时无论是站还是坐,都要求精神高度集中,使维持姿势的肌群产生静力性的收缩,尤其是平时不易锻炼到的核心肌群,在这种姿势的维持和呼吸的配合作用下也可得到锻炼,可提高中老年人站、坐、走的稳定性。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康复保健医生就开始引进东方的冥想疗法,在亚裔人较多的州得到了推广,如华盛顿州、威斯康星州、马里兰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等州还有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州和温哥华等地区。逐渐地,内科、心理科、肿瘤科、神经内科的医生们也接受了冥想疗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和调息疗法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菩提冥想疗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冥想疗法,并正式使用“ 菩提冥想”(Bodhi Meditation)这个规范的英语单词。菩提代表大自然、绿色树木和森林,冥想代表主动地控制情绪,用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自身内部反馈(Inter- feedback),并对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进行良好的调节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冥想被FDA推荐用于辅助治疗焦虑、失眠、抑郁、虚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研究显示,一些现代医学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在进行冥想疗法之后,也会得到明显和长期地缓解。
近一个世纪以来,冥想已在多个国家掀起了热潮,在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柬埔寨、中国等,参加冥想的人越来越多。
冥想降低心脏病死亡几率
新华社报道 美国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冥想疗法可降低心脏有缺陷者中风、突发心脏病甚至死亡的几率,降低幅度可达50%。
该研究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和马哈里希管理大学自然医学和预防研究所展开。研究人员选取了201名非洲裔美国人,他们有男有女,平均年龄59岁,均为心脏主动脉狭窄患者。这些对象接受现有治疗的同时,随机被编入冥想组或“控制组”,即定期上“传统健康教育课”。
经过9年跟踪比对,研究人员发现,练习“冥想”的研究对象血压、自身压力和愤怒感显著降低,中风、突发心脏病甚至死亡的几率下降了47%。
研究人员认为,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可调节大脑神经,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脑得到放松,进而增强人体免疫力。如果此项发现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进一步验证,那么冥想将作为艾滋病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