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就诊时到柜台领药,领药窗口给的不是塑胶夹链药包,而是一片音乐CD?
音乐真能跟药物一样,依照医师处方按帖「服用」?国内自德国引进医学共振音乐概念,将不同节拍音乐结合相对应刺激的大脑区块,开出针对各种
精神症状的「音乐处方」,已有部分医师将它运用于精神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
音乐处方如何对症下「乐」?中华音乐疗法发展协会理事长谢汝光说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可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及枕叶等4叶,每个脑叶区负责不同功能,而音乐处方就是依不同振动频率的音乐,刺激各脑叶区。
共振音乐疗法利用0.04至0.06赫兹的超低频共振,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调整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谢汝光举例,听中速度音乐刺激前额叶,可调整情绪,改善焦虑症等情绪障碍;听高速度音乐则改善颞叶失调,适用于专注力不足、记忆力差者;至于睡前放松纾压,则听慢速音乐安神。
他指出,音乐治疗首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睡眠品质,先掌握熟睡时心跳和呼吸的比例(4:1),就能同时掌握脑波频率,达到舒压与提高睡眠品质成效。一般人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约72下,而共振音乐疗法的慢速及中速音乐约每分钟60拍,高速度音乐则与心跳相当,但不能有固定性节拍。
本身也将音乐治疗运用于失智症研究的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李建勋表示,音乐治疗每次至少需重复听30分钟以上,时机多为早晚各一次,或在患者某些症状发生时播放;一星期至少3次,通常4周以上部分症状有所改变。
在台湾,音乐治疗并未经政府认证给付,只有部分精神科、復健科或神经科医师将它辅助使用在一般治疗上,常见对象如失智症老人、自闭症及过动儿童;而在欧美各国,音乐治疗行之有年,更设有音乐治疗师教育机构及认证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