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自古有之,在那野蛮原始的远古年代,人们便已懂得运用声调的高低、强度的差异来表达情绪情感。而今天,对于音乐的应用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和某种职业的存在,它已经悄悄地化作一味良药相伴于我们左右。 相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太子因长期久居深宫患上抑郁症,这恰恰和18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的情况一样,而他们都选择了利用音乐来治疗。楚国太子的御医采用舞乐配合针灸来为太子治疗,菲利普五世则是请来意大利著名阉人歌唱家法拉内利来为自己高歌,最终,两位病人的抑郁症都被治愈。
音乐疗愈法: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 知道了音乐疗法的含义,肯定会有人问:音乐嘛,身边随时都有,什么“神曲”啊,网络音乐啊,我怎么没觉得听听音乐就能让我得到治愈呢?选择音乐是一般从轻度音乐开始,逐渐过渡到中度悲伤音乐。因为音乐的作用,我们脑波的变化自然也就能改变那些受自主神经支配的身体机能,像是呼吸、心率的改变能够通过音乐实现,也就是说音乐可以随时减慢呼吸以及心率、激活一些放松反应。 我们的人体从耳朵接收到外界声波后,便可以产生相对应的一些反应。脑波的变化自然也就能改变那些受自主神经支配的身体机能,像是呼吸、心率的改变。
音符波动修身养性
比如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可以刺激脑波以同步的节律产生共鸣,这时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警觉。就好像电影中紧张的气氛往往都伴随节奏很快的音乐,而我们也自然地知道或者期盼着一些特殊场面的到来。与之相反的慢拍则能引发平静、冥想的思维状态,比方说,一些现在流行的瑜伽课、冥想课,往往选择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音。
因为音乐的作用,我们脑波的变化自然也就能改变那些受自主神经支配的身体机能,像是呼吸、心率的改变能够通过音乐实现,也就是说音乐可以随时减慢呼吸以及心率、激活一些放松反应。学界认为,这就是为什么音乐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抵消与防治长期压力带来的有害影响,大大增加人体的放松程度,促进健康。 除此之外,音乐对于抵御抑郁与焦虑的侵袭也有着一定作用,甚至还有研究认为音乐疗法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帮助人们松弛肌肉、提高免疫力。 当然,音乐疗法不能直接扼杀肿瘤、消除病毒,但是作为辅助疗法,音乐治疗可以从提高患者生存意识、疏解心理不良情绪这个方面帮助患者康复。而且音乐对老年病的治疗还是卓有成效的,实验证明,音乐对于帮助老年人克服情绪不稳定状态以及情感上与现实缺乏协调状况具有明显的效果。 音乐还是情绪的发泄池,通过音乐活动,无论是欣赏还是表演,不稳定的情绪会得到释放,心理状态会趋于平稳。在音乐活动中,老年人会在温暖、安逸、平静的气氛熏陶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美妙的乐曲在咖啡店环绕,当我置身于此寻求片刻的休闲时,不禁想到,如果这里只有一套木质桌椅,而无音乐,我们是否还会得到如此多的舒适体验。 我们将音乐做成的药称为“音乐疗愈法”。 我国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古人的音乐疗法是根据宫、商、角、徵、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进行治疗。如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司马迁曾说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魏晋诗人阮籍指出:“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而所谓“乐者,亦为药也”则是元代名医朱霞享提出的,他一贯主张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疗法,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唐代学者吴尚先亦认为:“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一服药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