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与看病贵一起导致了目前中国医疗的窘迫局面。为看个小病在医院耗上一天是常事。无论挂号、问诊、检查、交费……抑或拿药,都要排上个把小时,而与医护人员沟通的时间常常连等待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中国要想发挥在医疗领域的颠覆性潜力,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通过探索创新的医疗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划算的医疗服务;要么学习西方模式,由政府带头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际著名医疗领域战略咨询公司Rubicon的创始人Benjamin Shobert表示。
医疗技术创新、加大投入都可以直达问题根本,但中国医疗目前缺乏的并非仅是资源,还有重视患者体验的理念。
继产品和服务之后,用户体验成为商业中举足轻重的考量因素。对医院而言,患者及家属的诊疗体验将与就诊价格、医疗资源等成为同等重要的市场竞争点。
患者及家属将在医院经历他们生命中最强烈的情感——迎接新的生命、告别最爱的人或经受病痛的考验。这些场景决定了就诊环境将成为医护人员主观服务态度之外,影响就诊体验的关键因素。
中国目前对诊疗环境(Healthcare environment)理念的认识还很薄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一位设计师告诉记者,目前人们对诊疗环境的评判标准还大体停留在人均面积与卫生度方面,并没有与具体的诊疗体验相挂钩。
然而,美国在南丁格尔时期就意识到了诊疗环境的“治愈力”。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雨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目前仍在诊疗环境方面优于中国的大部分医院。它不仅充分采用了自然采光及通风,还辅助人工采光创造了通透的医院视觉光环境;同时协调色彩搭配,在装饰医院环境的同时活跃诊疗氛围;背景音乐的应用更让诊疗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当下,美国有三所大学专门开设了诊疗环境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该领域的专业人才。
NBBJ设计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隆德大楼
“经验证明,诊疗环境可以从多方面提升患者及家属的诊疗体验,例如,打造合适的医患沟通空间,利用通风和自然光营造适宜的治疗环境。”美国建筑设计公司NBBJ的合伙人琼·萨巴(Joan Saba)说。
琼刚刚被《医疗设计》(Healthcare Design)杂志评选为“2013年医疗设计年度建筑设计师”,近年领头设计了纽约大学朗格医疗中心和哈佛大学的教学医院等。
在参观过上海的医院之后,琼吃惊于中国医院的规模、数量及就诊群体的庞大。不过她直言,美国的经验显示医院设计其实可以做得更细心。说到这,她特意强调,预算的多少与诊疗环境的好坏并不具有决定关系。
从路标开始做诊疗体验的细节优化
“诊疗环境的设计首先要以患者体验为本,需要注重很多影响体验的细节。”
从进入医院之前的路牌指引到停车位的便利与否,都包括在诊疗环境的细节设计清单内。需要注意的细节还包括,医院内等待座位的座椅高度、软硬度、倾斜角度,儿童就诊区边边角角的安全设计,诊疗时的空间隐私性,电梯内的就诊楼层指引等。
每一个可能影响患者就诊体验的因素,在设计诊疗环境时都需要考虑在内。病房当然也不例外。
“在美国,病房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趋势,从一个康复场所转化为一间健康教室。在那里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可以一起查看检查结果、研讨病情、制定康复计划,并互动学习健康知识。”
这让诊疗过程走出了医生办公室,增加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多维沟通时间。在琼最新设计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隆德大楼里,就在病房内加设了一块医护人员工作区。
医疗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病房转型在中国实现的可能。药物越来越强效、微创治疗不断普及、家庭护理日渐兴起,原本的部分住院病人开始转为门诊病人,住院的时间需求也被大幅缩短。这都降低了病房的利用率,为病房转型提供了空间可能。
通过环境设计提高诊疗效率
更重要的是,经过良好设计的诊疗环境还可以减少医院内人员与物品的流动,通过提高诊疗效率带给患者最优化的诊疗体验。
“在医院没有普及电子化之前,一位护士一天要在医院内奔走数英里,而且65%的时间是在找东西。这种低效率就是糟糕的诊疗环境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