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中国城市抗疫分享会以视频的方式召开。作为代表城市,杭州出席会议并分享了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经验。在会上,浙大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就方舱医院感染防控做了相关交流,分享感控的经验和做法。
深度合作新篇章,携手并进共发展
浙北医学中心落成启用
2020年9月27日浙北医学中心落成启用仪式举行。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湖州市中心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在运营管理、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共建高品质浙北医学中心,全力打造长三角地级市域医学高地。
【前沿解读】
新版“我不是药神”出现
这类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
药物治疗将迎来新曙光
胃肠间质瘤(GIST)中,近90%的患者病理报告上写着“携带KIT基因敏感突变”,此类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然而约5%的GIST患者病理报告上却可能写着“携带PDGFRA基因D842V突变”,这类患者接受上述药物治疗的疗效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5 个月,总缓解率是0%。携带PDGFRA D842V突变无疑是个坏消息。
近期美国FDA正式批准阿泊替尼(Avapritinib)用于治疗携带有PDGFRA外显子18突变(含D842V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的成人患者。中国药监局也于今年7月将阿泊替尼正式纳入优先审批程序。不久前CSCO年会上公布的中国I/II期桥接研究数据显示其在PDGFRA D842V突变患者中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我们期待GIST患者面对PDGFRA D842V突变时将不再沮丧,药物治疗很快会迎来新的曙光。
浙二病理科分子病理实验室已建立多种先进分子病理检测平台,助力GIST精准分子分型与治疗。
解读人:相学平
浙大二院病理科分子病理实验室 主管技师
浙江大学药学院理学学士、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SCI论文13篇,2013年赴美国UCLA里根医学中心病理科进修,研究聚焦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以及分子诊断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人在睡眠时也能够学习?
感觉刺激有望成为增强学习记忆的新手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在睡眠中也能够学习。在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 SWS)中,参与清醒学习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会自动回放,这就是所谓的记忆巩固。有趣的是,在睡眠过程中给予感觉刺激(如听觉、嗅觉等)可以加强记忆巩固。
近期一项研究采用丘脑-皮层网络的计算模型(包含睡眠分期和突触重塑),探究了SWS期外界感觉刺激影响记忆巩固的机制。研究表明,感觉刺激主要通过调整睡眠慢波的时空模式而影响神经元放电的回放。而对于在清醒状态下训练的多种记忆,SWS呈现与特定记忆痕迹相关的刺激线索,可以选择性地加强神经元放电回放和巩固该记忆,并干扰其他记忆的巩固(尤其是弱记忆)。
感觉刺激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调控睡眠节律,还有望成为一种无创的临床干预手段以增强记忆和学习。
解读人:杨玲琳
浙大二院精神科住院医师
浙江大学神经病学硕士
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