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痛点都可能意味着一个商机。困扰着忙碌又焦虑都市人的睡眠不足问题,催生的“睡眠经济”正在兴起。
据《时代》周刊估算,如今美国和日本睡眠创业市场的规模已超千亿美元,各类睡眠书籍、助眠床品、安神饮料、催眠软件等纷纷涌入市场。当人们开始愿意为“睡眠”买单时,更多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睡眠生意也开始出现。
在全球国民睡眠时间排名中,日本处于垫底位置,最近在当地,一种据说可以缓解疲劳、有助于睡眠的“休养服”(Recovery Wear)正变得流行起来。这些“休养服”早期的客群是专业运动员,近年来开始被睡不好的都市人群所关注。
日本初创公司VENEX开发的“休养服”是其中颇受欢迎的一款。由于在面料中织入了可促进血液循环的纳米铂金材料,VENEX“会让用户陷入像儿童在夜晚迷迷糊糊入睡时一样的状态”。根据日经新闻的报道,目前VENEX“休养服”的单件售价约为600元人民币,已累计销售50多万件,从今年开始,这家公司加快了门店扩张的步伐。
除了加入科技材料来改善睡眠的“休养服”,不少可穿戴设备、黑科技产品也想试图帮人们更好地入睡。
今年7月,法国计算机科学工程师雨果·默西埃(Hugo Mercier)开发了一款用声波诱导睡眠的头带“Dreem”。这款产品织物带中的传感器等科技材料能产生与脑波同步的声波,可以刺激和改善深度睡眠、实时分析睡眠模式等。
一大波号称能改善睡眠的音效App也纷至沓来,没准你的手机里就已经安装了一个。比如在美国比较流行的音效软件Windy,想通过风声配合3D场景图帮你放松视觉和听觉神经;瑞典助眠音效软件Spotify,则通过播放雨声、办公室空调声等营造催眠氛围;国内一款名为“蜗牛睡眠”的App除了有催眠音效,还能记录鼾声梦话、监测睡眠深度和质量,这款产品的制造商还开发了音乐智能枕等助眠产品。
而科技与寝具的结合,是“睡眠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最近,日本高端寝具品牌西川就与松下联合,在日本展出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的“卧室样板间”,以吸引对睡眠质量有要求的消费群。
在这间卧室里,西川为消费者定制合适的床品,而松下提供睡眠环境的技术支持。体验者可以用智能App操控“睡眠环境系统”,根据睡眠时间等习惯,去调节卧室的温度、湿度、光线、声音、气味等。
“睡眠经济”不止出现在传统的家居环境中,还盛行于忙碌的办公室场景和缺觉的职场人士中。
来自《时代》周刊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上班族睡眠不足导致缺勤或影响工作状态,一年会损失掉120万个工作日,导致的生产力下降和死亡风险增加等情况造成了4110亿美元的损失。在美国,Google、Facebook、赫芬顿邮报等不少公司都为员工提供“睡眠舱”服务。
创业者们也看到了办公室场景中的“睡眠”需求。专做“睡眠生意”的初创公司MetroNaps就研发了一种半封闭座椅“EnergyPod”,它不怎么占空间,睡进去不仅能遮住外界光线,还配有舒缓的助眠音乐。小憩结束,温和的灯光、音乐和震动会唤醒使用者。目前,EnergyPod售价为1.2万美元(约8万人民币)。
办公室外,不少专为职场人士设计的“睡眠空间”也开始涌现。受日本“胶囊旅馆”的启发,西班牙的午睡吧、中国的“共享睡眠舱”都陆续问世。
午睡吧“Siesta&Go”(午觉再出发)位于西班牙马德里中心金融区的街道旁,今年7月开业。由于开在汇丰银行、谷歌、德勤等大公司附近,加上西班牙原本就有午睡文化,午睡吧吸引了不少周边上班族。该店共有19个床位,配备干净的床单、耳塞、拖鞋等,睡醒了还可以在咖啡区喝一杯提提神再离开。
中国的“共享睡眠仓”出现在北京中关村,主要面向上班族。其外形有点像太空舱,上下铺空间各自私密独立,内部有无线网、风扇、阅读灯、充电插座等设施,并提供一次性床品。不过,由于该睡眠仓在概念创新外存在安全隐患,已于今年7月被相关监管机构暂时叫停。
此外,品牌营销也在“睡眠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玩法,就连是看上去跟“睡眠”诉求相违背的咖啡品牌也从中借势。
今年8月,雀巢日本和全日本床品工业协会联合开了一间限时“睡眠咖啡馆”。咖啡馆位于东京银座,跟马德里的午睡吧很像,其中摆放了16张床和9把椅子,提供“沉睡服务”和“午睡服务”两种服务。
咖啡与小睡的有趣结合体现在“沉睡服务”中,客人在睡前会喝无咖啡因的咖啡,“一般认为睡前喝咖啡妨碍睡眠,但如果是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能有助于保持睡眠质量。”雀巢日本方面解释称。
“睡眠经济”的兴起催生出丰富的“睡眠生意”,但睡眠问题本身更值得我们注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2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而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内地成年人中失眠患病率高达57%,工作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