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觉者的大脑结构跟非联觉者不一样,而联觉能力越强,大脑皮层结构越复杂,脑负荷越大。 我是时空间+五感联觉者,那么先以我为例。我在2014年到2017年间,我经常戴耳机持续地听3-7个小时的音乐(大部分曲目选择为响度低、节奏慢、音调低的合成乐或歌曲),从2016年开始,我发现当我在日落前听了超过4个小时的音乐,且对超过50首曲目使用联觉的话,在日落之后大脑反应会明显变得迟钝、缺氧、供血能力差,同时人体抵抗力下降明显,我本身懂些中医学和营养学,就是喝各种量身定制的补剂、做养生功法也见效不大。但是,如果不使用主动联觉,或者一天听音乐不超过2小时的话倒是没事。 这里要增加两个短语释义,“主动联觉”和“被动联觉”。 主动联觉指你自己积极地去联合感觉,被动联觉指你不想进行联觉但你仍然出现了联觉过程,从结论上看被动联觉跟主动联觉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量也不一样。 我这个负面影响主要是在进行主动联觉的时候出现的,被动联觉获得的信息量少,好比CPU被占得少了,所以没事。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行主动联觉和被动联觉的,有些联觉者受能力限制,CPU的线程使用是不可控的,比如说有一位叫做乔•萨利纳斯的医生,他有镜像触觉联觉,别人受伤他也会受伤,那种应激反应无法抑制。
1.为什么说音乐表现听觉之间的内容是有限度的?
因为有联觉作为限制。没有感性特征,或其感性特征不能与音乐音响形成联觉对应关系的对象,都不能成为音乐表现的内容。
2. 被音乐所表现的对象必须具有什么样的条件?
凡是其感性特征能够与音乐音响形成联觉对应关系的对象,均可以成为音乐的表现内容。
3.为什么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表现对象来说,音乐所能表现的仅仅是其非常有限的与音乐音响有联觉对应关系的感性特征。 而这些感性特征对于确定一个明确的对象来说是非常模糊而不确定的。
音乐能否使人明确地产生对表现对象的感受取决于:充分而持续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
出于形式美的要求,音乐音响出往往要不断地出现对比性的材料——性质相反的音响,从而导致音乐音响难以与某种对象形成持续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这就使听众难以捕捉到明确的表现对象。
4.造成音乐表现内容多解性的原因有哪些?
一、联觉对应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多一对应的——多种对象均具有同一种感性特征。
二、从音乐内容的产生过程看,每个欣赏者的经验不同,决定了相同的感性特征激活的是不同人各自头脑中的记忆对象。由于欣赏者各自经验的不同, 由同一作品联想到的内容自然有差异。
三、听众对音乐作品注意的不同引起的差异。
同一音乐作品,往往同时鸣响着不同听觉属性的音响,而注意不同的音响部分,就有可能产生理解的差异。
5.请详细分析欣赏过程中音乐内容的产生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