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古琴是重要的精神养生之道器。心静能使五脏六腑平和,气血畅通。因为古琴的音色,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听之有引人由躁入静,到渐入忘我之境,而情绪自然也平静,宽和,舒畅,久之能唤起对生活的美好感觉,十分有益于繁忙紧张的现代都市人群。中医利用音乐治疗心身疾病, 已经日益被病人接受, 古琴本身就源于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延续3000余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艺术位列”琴棋书画”文人四大修养之首。 自古就与圣贤之“书”并重,正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 “君子以琴书自娱”。 在中国文化的人文价值里,古琴具有远超一般乐器的内涵,被称为“道器”,为中华之“国琴” 并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教育非物质口述文化遗产名录,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传统文化中地位。元代名医朱霞亨明确地指出:“乐者,亦为药也。”主张用音乐为精神疗法,为病人解除痛苦。笔者2009年在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读博的时候,开始学习古琴,就被它发出天籁般的美的声音所吸引着, 而在今(2013)年初, 笔者获北京琴友邀请; 亲临北京玉泉山的身心灵健康文化园内抚琴, 原来那处是专为服务国内高官休闲养生的禅意生活馆, 内设有聚雅阁(古琴演奏厅), 置身其中聆听着古琴, 确实使人心旷神怡;可见古琴音乐,令现代人们返朴归真,找回本有的健康和真挚的快乐!
综合古今文献发现古琴音乐与中医心身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试从二者的运气调息、心性修行、净化灵性美、经络养心、心身移情、心身锻炼及五行五音等多项共通的层面上论述,现就其相关性介绍如下: 从运气调息的相关层面上:中医学一直以来强调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亦则是身心合一, 强调养生必先养心。早在内经《素问·举痛论》就记载了“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怒则气上, 恐则气下, 惊则气舌乱,思则气结”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情绪的平衡状况在健康中的重要性。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就提出古琴演奏的“调气”说: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人陶醉在优美的琴声中,而且能够起到心身养生保健的作用。
众所皆知, 一个人能够自行调理心理与身体达致相互平衡,才是维护自身健康关键所在。 回顾著名的古琴家; 如汉代蔡邕,宋代欧阳修和苏轼,清代蒋文勋; 近代则如香港大学国学大师兼古琴家饶宗颐;享年均九十多岁,古琴家皆心身健康及长寿智慧老人,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古人说:“三分治疗七分养”。 但生活在繁喧的都市中, 都市人们都不能静下来养心。早在《乐记》 已提倡以琴作养心思想:“乐者乐也, 琴瑟乐心;感物后动, 审乐修德; 乐以治心,血气以平”[1]。古琴重视作品所呈现的气韵,弹琴均重视创作前及过程中之调心,调气,调息的基本功夫。 在运气和调息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亦同样达到中医养生之「静神养生」的核心功法, 从现代西方心身医学来说; 古琴就是个人的心身放松疗法; 经常弹琴,确实达到心身安然平静有密切关系的[2]。
从心性修行的相关层面上: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动脉,同流精神而正心也。”—《史记-乐书》[3]。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提出过“Without Music, Life would be a mistake.” 音乐不仅仅能够让人放松,它还可以成为修复心灵,医治精神创伤强大的武器。过去发生的事情,谁也不能改变,但是美妙音乐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将创伤当事人的事件体验彻底改变,由消极转为积极状态,并进一步改变当事人对创伤事件的认知评价。黎明[4]在《溪山琴况》中, 论述了弹琴对人格修养这一方面, 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具体而言,弹琴引发我们需要回归自我,真诚地对待自我、与自我交流。 大部份琴人以弹琴为自我人格完善的手段;除了通过琴艺,加强审美观念、凡是弹好古琴的琴人, 事实上,他们实践了长期自身养心,正心, 德性与心性修行的努力。 弹琴引发我们尝试摒除“人我分别”达到“自我觉照”;从身体上,我们随着自然的呼吸去觉知肢体各部位的放松程度,乃至指间各关节逐步的放松。 在心性上,我们渐渐地从散乱到凝定。 眼睛觉照动作,耳朵觉照声音,意识觉照心念。 此时,作为操琴者的自我,便不是茫然地作机械的手指运动,或飘然地沉醉在音乐感觉之中, 而是在操琴的同时仍然能有一种清明的旁观者角度来观照整个过程,这就是“观音”,也就是时时觉照。 如此, 躁动的妄念慢慢地安歇下来,我们便能清静地安住于每一个音,每一个当下。 自我神明的凝聚与专注,使我们的觉照愈加清明,念念自见,从而细腻地体味每一个音的丰富意味,展开“一即一切”的世界。 由此,琴引发的对做人的追求从温柔敦厚,自强不息,到文质彬彬,至情至性,再到纯粹本色,澄明心境实质是一种正心修行的境界。
从净化灵性美的相关层面:
古琴艺术并不是一个古董式的博物馆的艺术,它的教化功能、怡情功能都在当下能够发挥特殊功能。 对于文雅人格修养,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古琴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作用[5]。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文人生命境界的表征。大多数琴人以弹琴为自我修养的手段, 弹琴的目的并非在于演奏,而在于“养心”,通过弹琴,加强对数、理、审美观念的修养,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完善对美的感悟和完善对自身品德的修养,体认宇宙的道理,成就自我的人格生命, 可见古琴具有养心的作用。古琴音色丰富,而且极富对比性的质感,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则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音量虽小,却能动人心魄,沁人肺腑。如听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能够使人心灵超凡脱俗,高雅飘逸。 古琴讲求以“和为美”的音色; 在身心的审美机制是: 它能净化心灵,针对人的心身失衡、情緖失序、精神失常等不良状态得以调理, 达到血气和平、和美愉悦[6]。故此, 琴人可以弹出感人的琴韵, 以致能感召周边的群体,进而美化社会的风尚。 弹古琴如同西方心理学的正念行为认知疗法和艺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