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语言,是广大群众最容易认同和接受的艺术形式,是可以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特殊载体。但是由于每个人生活阅历、思想情感、理解能力的不同,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其实这本身也正是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使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以及音乐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应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音乐教育在音乐艺术中肩负着传播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任何一门艺术的推广都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懈地努力,音乐教育也是一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多后,我很清楚不能将我的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贝多芬、莫扎特,但是如果能将他们带入音乐课堂,懂得如何《用心去聆听,感受音乐的真谛》让他们一生有好的音乐作品相伴,也是很欣慰和快乐的。
在中学音乐课中应该说欣赏课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它往往以老师的讲述为主,而形成师生互动的机会很少。课堂中多数以“灌输”为主,课堂气氛呆板,不少人甚至认为音乐欣赏课简直就是“说教课”。然而翻开我们的音乐教材可以看到音乐欣赏课的比例是相当大的。音乐教学大纲中一再强调音乐素质教育,其实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音乐兴趣,陶冶情操的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对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重要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将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可以驾驭人的思想和灵魂,无论任何情况和环境下,好的音乐作品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洗礼和愉悦,并且可以给人积极向上的美好憧憬。
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育中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是学生们打开音乐殿堂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只有懂得如何去欣赏才能有兴趣去热爱。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所有的教师都有明白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一节精彩的音乐欣赏课正起到了这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诸多的成功教学经验给我们以启迪和借鉴的榜样,总结起来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音乐欣赏课的热情是音乐欣赏课的基础
很多人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园丁”“蜡烛”,这荣誉都表达了人们对教师行业的尊重与认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在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和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时,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呢?!相信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就是最好的回报,一节精彩出色的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动力正源自对教育事业的极大热情。相信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上一节课和以消极态度对待一节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那么为了祖国的明天的栋梁我们就更应该在每一节课中拿出十二分的热情,以热情感染学生。
二、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保障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的基本功尤为显重要。在我们教材中所欣赏的都是国内外的著名作品,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经典之作。对于这些曲目的欣赏有着比较严格的方式方法,其表现的主题往往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应该说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充分地组织教学,在备课中尽可能多地准备相关知识,要懂得运用自己扎实的课内外基本功,引导学生的兴趣。往往一些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热情。
三、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提高了音乐欣赏课的质量
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课中应用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特别是在音乐欣赏课中还是一种比较新的尝试。它以声、光、电为主利用多种先进的科技教学手段,在创新中大胆实践,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教法的创新中标新立异。任何一种教法的正确运用都可以达到更有效地服务课堂的目的。
音乐欣赏课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以讲解与欣赏为主,仅仅追求听觉感官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相信这种教法是无法跟上时代脚步的,更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弥补这一不足。它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声、光、电有机结合,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设备提供图片、电影、历史人文等大量的相关信息,延伸课堂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音乐欣赏课与时俱进成为音乐课中的新宠,借助于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对整节课堂进行编排与制作,无论是声音还是图片以及后期的制作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协调和统一。这样就更拓宽和充实了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在有条件的学校一节音乐欣赏课甚至可以在多功能电教室里很好地完成,这不能不说是教法上的创新与大胆实践。
教学内容在电脑中更方便储存和修改,借助幻灯机等辅助教具的运用可以节省大型教具、挂图制作的繁琐程序,又节约了制作成本,提高了制作效率。
音乐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离不开计算机。这对我们音乐教师而言又是一个新的挑战。音乐欣赏课课件的制作需要准备大量的素材和系统的编辑与制作,这无疑是对音乐教师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对音乐教师计算机能力的一种测评。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很多制作完成的课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或者可以将课件调整到看书所需的课堂思路即可。但我觉得应该强调一点的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可以将音乐欣赏课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但也要辩证地对待。不是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就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有了多媒体教学就是一节好的音乐课。相信多媒体教学一定会成为音乐欣赏课中亮丽的彩虹而被广大音乐教师接受。它的正确运用对提高音乐欣赏课的吸引力和可观赏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心理学中曾经有人提出在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下教学,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所学的知识记忆扎实、运用灵活。如果将整节的欣赏课都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而不能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显然是违背这一逻辑的,往往音乐欣赏课课堂呆板也正是走入了这一误区。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我们可以从以往的狭小空间中走出来。比如教具的多样化。以往的音乐欣赏课只仅仅利用发声设备(如录音机、VCD机等),而现在却大大的不同。可以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有机结合,教具上也有所改革与突破(如电脑、幻灯机等)。由此可以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同时这样的新颖形式也更利于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可观赏性。
在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情况下,一些比较适宜的小游戏也不乏为一种好的尝试。可以是成语接龙、可以是歌曲联唱等……在课堂小游戏的同时可以将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巧妙地结合其中。这样同学们在游戏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但这种方法的运用一定要适度和慎重,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或是过分亢奋,这样会事得其反,对欣赏课的主题形成冲击。
诸如此类教学方法有很多,应该大胆地尝试和运用。这样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音乐欣赏课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完成。
五、交叉学科优势的利用有效推动音乐欣赏课的进程
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各种艺术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切入点而达到协调和共鸣,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提倡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更加突出了这一点,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创新与实践成为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突出的问题。相信很多音乐教师都有过以往音乐课仅以唱准、唱好为根本教学目标的经历,而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欣赏课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我个人认为以音乐欣赏课为载体,将历史、地理、人文、古诗词等多门学科内容与音乐欣赏课互相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优势是一种比较好的切入点。这样既提高了音乐欣赏课的内涵,又对音乐欣赏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不影响音乐欣赏课主题的前提下,应参照所欣赏作品的特点,利用作品背景描述、作品主题讲解这样的教学花絮进行。如在外国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应更多地接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而国内音乐作品的欣赏则应侧重与人文、古诗词等学科的有效利用。当这样的教学方法用得恰到好外时,你会慢慢地发现学生们很容易就融入到了音乐欣赏课的主题中,这样无论是对音乐欣赏课本身还是对音乐作品的认识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方法应该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但不能千篇一律,只要可以服务于音乐欣赏课的主题都可以进行尝试。
综上所述,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凝结了音乐教师的辛勤与智慧,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完成的,伴随着我们对音乐欣赏课的不断挖掘,其重要意义更加突显。同时我们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们能以音乐欣赏课为契机感受音乐的真实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