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以“重在建设、立足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构建五维格局、全员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引领辐射化。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作用,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出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
明确组织架构,确保工作机制化。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负责组织协调,学院负责落实工作,班级负责活动开展,学生通过心理自主服务系统自我调适,各层级工作职责明确,信息反馈、危机干预、工作研讨网络顺畅运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施方案》等18项规章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核,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化。
强化三支队伍,促进教育专业化。狠抓“心理咨询专业队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育人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和“心理社团学生队伍”(心理社团、班级委员)三支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项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专业化、全员化、自助化水平。近3年聘请校外专家为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逾400学时,每周为专兼职教师提供固定的心理督导。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桥朋辈互助团体、常青藤服务团队等学生组织,每年组织面向学生团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搭建四大平台,推动活动立体化。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支持平台、院系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服务网络平台和大学生朋辈互助工作平台等四大平台。围绕四学期打造“心晴四季”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5.25“会心节”等文化品牌,创办结合院系实际的特色工作坊,构建新媒体网络服务系统,培育朋辈互助团体,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心理育人文化。
强化五种服务,实现工作全面化。构建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危机干预五大服务内容,实行全天候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2门。加强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服务,提供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自助测试服务。建立健全“家校共同育人、预防突发事件”机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