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的: 关键字:   
首页新闻中心 最新资讯音乐治疗师“妙曲回春”打开封闭心门
新闻中心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音乐治疗师“妙曲回春”打开封闭心门
新闻来源:    点击数:2124    更新时间:2019-04-04 14:44:56    收藏此页

在一些特殊病人面前,语言苍白无力,此时音乐治疗师开出的“音乐处方”成了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能帮他们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目前,我国经过正规培训的音乐治疗师十分稀少,人们对这个领域还很陌生。音乐治疗主要针对哪些患者?音乐和乐器的选择有何讲究?近日,生活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系教授杜青青,她今年42岁,曾在日本留学6年,拿到了音乐治疗专业硕士学位。


杜青青解释说:“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干预过程,并不是听听音乐那么简单。治疗时,音乐是桥梁,必须经过治疗师的引导,患者才能跨过桥梁,去认识、接受和战胜自己的‘心魔’。”


像侦探一样细心


靠随堂观察来制定“战术”


杜青青告诉生活报记者,音乐治疗有的上团体课,有的“一对一”。一节音乐治疗课40-60分钟,授课内容治疗师会视情况而定。她上团体课时,一般会先领着患者们唱《你好歌》(是音乐治疗师通过事先查阅患者的资料即兴编排的,歌词不固定),然后进行音乐热身、律动训练、音乐治疗基础等活动,最后还要唱《再见歌》。下课后,治疗师必须回看录像,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结合课上的观察记录,从病人与其他患者的身体接触、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倾诉内容等评估病人的状态,并确定下节课的治疗目标。


这些病人包括自闭症、肢体残疾、唐氏综合征、抑郁症、强迫症、帕金森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医院里亟待康复的脑梗患者和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等。音乐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情绪,比如让尖叫的患者安静下来,不再躲避治疗师的眼神等,控制和缓解他们的异常举动和过激情绪。


杜青青说,从日本回国后,她曾在北京一家特殊教育学校做音乐治疗师,遇到过一个患有严重先心病的4岁小男孩,他比同龄孩子瘦小,常常呼吸困难。给他做音乐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让他累着。杜青青把小男孩抱在腿上,给他弹《小星星》,教他唱歌、拨弄吉他。上课时,她发现这孩子虽然身体很差,但聪明活泼很有灵性,三次课后,已经能用右手食指准确地弹奏《小星星》,杜青青则用左手与他配合,合奏场面很温馨。


还有一次,杜青青跟助手一起去一家养老机构,给患病老人做音乐治疗。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脾气很倔,以前曾当过兵。大家一起唱《你好歌》时,他既不跟着唱还拒绝握手。杜青青特意选了首《九九艳阳天》,老人渐渐开始跟唱,而唱到《保卫黄河》时,老人泪流满面地大声歌唱,仿佛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后来进行“击鼓传花”等游戏时,这位老人积极参与,表现得很优秀。据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讲,这位大爷平时特别倔,有时会跟工作人员发脾气,但他特别喜欢追忆当兵的时光,而杜青青选的歌曲恰好勾起了老人最珍贵的回忆,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对症下药


用“治愈系音乐”打开紧闭心门


“不同的患者,需要用不同的音乐来叩开心门。”杜青青说,在治疗时,音乐治疗师需要查阅患者资料,与患者深谈,或者通过“音乐想象”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选取治疗音乐,对症下药,开出最适合的“音乐处方”。


针对患病儿童,她通常会选择曲调简洁欢快的乐曲;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成人患者,一般会选择比较舒缓的音乐;对于患病老人,会为他们选择耳熟能详、温暖心灵的音乐……杜青青说,在进行音乐治疗时,还必须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防止二次伤害。比如有一位患者在听到某段音乐时,就会想起父母对他的家暴,这时“音乐处方”就必须调整。


杜青青向生活报记者介绍,她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给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85岁老太太做过音乐治疗,老人毕业于东京一所知名大学,当年是个才女,患病后变得沉默寡言,经常忘事,有时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识。第一次去做音乐治疗时,老人很冷淡,不乐意跟她交流,而当她弹奏了《樱花》中的一段乐曲后,老人的眼神变得温柔,开始跟她聊音乐,并指出她的演奏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之后的几次治疗,她每回都会给老人弹《樱花》,老人很喜欢听,而且每次都能认出她,不但给她讲《樱花》这首曲子的含义,还拿出自己年轻时写过的家信和贺卡给她看,就像是对待老朋友。


杜青青还曾给一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一女生做过音乐治疗,小琪(化名)的主要症状是不敢跟人说话,认为自己长得丑,总感觉别人在看她。尤其是换了新眼镜之后,有同学无意中说她戴着不好看,她的病症就更加严重了,夜里总做噩梦,觉得再这样下去就得退学了。针对小琪的表现,杜教授给她做了深度的“音乐想象”。所谓“音乐想象”,就是用音乐放松的方法,让小琪进入到潜意识和意识相连的边缘状态,通过指导语,询问小琪在音乐中看到了什么,探寻她内心深处的一些问题。通常会选用比较优雅、轻柔的冥想音乐、古典音乐等。小琪称童年时曾因相貌被同学羞辱过,并嚎啕大哭,杜青青便引导她“醒”过来,哭过之后的小琪明显感觉好多了。经过四次音乐治疗后,基本康复了。后来,又来过一个预约治疗的学生,说是小琪推荐她来的,并透露,经过音乐治疗后小琪已经不再害怕别人了,也不再想退学了。


靠弹琴敲鼓减轻烦躁


自闭症女孩会叫“爸爸”了


当音乐治疗师是怎样一种体验?杜青青的回答是“艰难”、“喜悦”、“感动”和“骄傲”。每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艰难地推进治疗进程,看到患者有进步时,她会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喜悦。甚至曾有人带给她意想不到的温暖反馈,让她感动流泪。


杜青青曾给一个6岁的自闭症女孩做过音乐治疗,孩子不愿与人亲近,即使是对自己的母亲也没有依赖感。她同时给三个病童做团体治疗,另外两个孩子患有唐氏综合征和发育迟滞。最初自闭症女孩很不配合,在屋子里乱走。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只好单独给她治疗。杜青青发现孩子会时不时地瞄她一眼,于是开始即兴弹奏符合她步调的音乐,她走得快,杜青青弹的曲子节奏也跟着加快,她慢下来,曲调也随之慢下来,而且一边弹一边唱。第二次治疗时,这个小女孩在屋里走了几圈,然后跑过来摸一下杜青青,或是按一下琴键,到了第三次,她已经能站在钢琴前跟着乐曲轻声哼唱了。


后来,杜青青试着让孩子坐在自己对面敲鼓,虽然不能坚持很长时间,但烦躁不安的症状减轻了,孩子爸爸也跟杜教授反馈,称做了几次音乐治疗后,孩子的状态比以前好多了,最大的改变就是会叫他“爸爸”了。杜青青既开心又骄傲,音乐治疗有时就是这样,一开始不被看好,费很大力气才渐渐让人接受,音乐治疗师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在日本留学期间,杜青青还接触过一个有智力残疾的14岁女孩,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七八岁孩童。也许因为杜青青是外国人,做音乐治疗时,这个女孩对她很好奇,每次见面都喜欢拉着她的手。接触了两个月后,杜青青要回国了,女孩花好几天时间亲手为她画了一幅画。虽然笔法幼稚,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让她感动落泪,一直将画珍藏着。杜青青回忆说,也许是因为在一次音乐治疗过程中,女孩突然呕吐得很厉害,但她没有嫌弃,帮着收拾呕吐物,让孩子从心里觉得这个外国老师像妈妈一样亲切……


据了解,音乐治疗专业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美国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治疗专业设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很小众。杜青青介绍,音乐治疗在国内正处于发展期,主要用于音乐止痛、临终关怀、心理康复等。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日本,音乐治疗体系已经非常发达。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高校设立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治疗师。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钱锋:国家脑健康音乐治疗干预课题导师   下一篇:听音乐的三个层次丨“感官、表现和纯音乐”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体感音乐-音药 ♥ 专注心身医学-沉浸式音乐康复模式-体感音波治疗系统-睡眠治疗系统解决方案 © 2005-2016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10372号
邮件:hsk360@163.com 电话:+86 0755-25115581 13570880178 18926764561 传真:+86 0755-25115581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留学人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坪山同乐社区)B栋2楼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