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的: 关键字:   
首页新闻中心 最新资讯关于睡眠的“医学临床”新知
新闻中心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关于睡眠的“医学临床”新知
新闻来源:    点击数:1775    更新时间:2020-03-09 11:41:02    收藏此页

良好睡眠的价值无需多言,而针对睡眠及睡眠障碍的学术探索也从未停止。以下整理了过去一年内有关睡眠领域的部分“临床”新知,供参考——

一、失眠障碍的五种新亚型被发现,有望让失眠治疗更精准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依靠睡眠相关的临床特征对失眠进行分型,如“初段失眠”。此类分型方法存在本末倒置之嫌,信效度不理想,难以进入主流疾病分类学系统,也阻碍了人们对于失眠潜在机制的理解。

本项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基于情感、人格及生活史特质等将失眠障碍划分为五种亚型。这些亚型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且不同亚型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上述分型有助于降低失眠的异质性,区分失眠的不同病因,以及研发个体化更强的失眠治疗手段。

二、高质量实锤:长时间使用手机严重影响睡眠及情绪,且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中。同时,青少年本身又是各种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的高发人群。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斌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长时间使用手机可引发多种睡眠和情绪问题,且手机使用时间与上述问题之间呈相互影响,提示存在恶性循环。上述新发现凸显了早期预防和控制手机过度使用的重要性,同时应对各种睡眠和情绪问题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恶性循环。

三、睡眠障碍与自杀风险密切相关,治疗睡眠障碍的获益远高于改善睡眠本身

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常常在日常工作中感觉到,伴有失眠的精神科患者自杀风险尤高。事实上,大量研究验证了这种临床直觉:不仅仅是失眠,其他一系列睡眠障碍均与自杀风险的升高相关;当患者已经存在可升高自杀风险的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时,睡眠问题则可进一步升高自杀风险。

睡眠障碍是过去及未来自杀风险的有效预测因素。评估精神科患者的症状及自杀风险时,睡眠必须加以考虑。助眠药本身即可能与自杀观念、计划及企图有关,使用应谨慎,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可作为安全有效的一线治疗。有效治疗睡眠问题的临床收益可能远远高于睡眠改善本身。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眠:自杀高危因素 + 病情严重度标志物

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失眠绝不仅仅是睡不着觉那样简单。本项研究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当前存在失眠与过去一周内存在自杀观念显著相关;当前存在严重失眠者一生中有自杀未遂史的比例为无失眠者的近15倍。当前存在失眠的患者应被视为自杀高危人群。

此外,失眠同时与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量表得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学分量表得分更高显著相关,尤其是门诊患者。临床工作中,正式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眠状况,并将其作为自杀风险及病情严重度的标志物,是很有必要的。

五、睡不够真的会变笨!睡眠不足6小时严重损害认知功能

除躯体健康受到影响外,失眠患者还经常存在日间功能受损,包括难以制定决策、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工作差错增多等。然而,既往比较失眠及非失眠个体认知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研究团队开展的最新研究显示,失眠障碍患者在工作记忆、视觉学习、信息处理速度、情绪管理、注意/警觉五个认知领域存在功能受损,其中客观睡眠时长<6小时的失眠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更为严重。本项研究筛选出预示功能性结局的主要认知领域,从而定位相关的受损神经环路,为失眠障碍的精准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失眠障碍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医学参考。

六、抑郁的“双重打击”模型:睡眠障碍与炎症状态协同诱发抑郁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不适之一,且常迁延不愈,成为抑郁症复发的强预测因子。然而,并非所有睡眠障碍患者都会新发抑郁症。这就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即其他因素与失眠协同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

抑郁的“双重打击”模型中,睡眠障碍作为一种易感因素,在个体暴露于炎症感染后加重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这也与临床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即当睡眠障碍与炎症状态(如感染或心理压力)同时出现时,抑郁风险将会升高。针对炎症生物型和/或失眠行为学表型的治疗有望上升为抑郁的潜在预防手段。

七、中国睡眠障碍数据——来自系列循证医学研究的发现

睡眠障碍在各个人群中非常普遍,可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开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之前,了解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非常重要。全面了解各人群存在的睡眠问题,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睡眠障碍与经济文化、生活习惯与压力等很多因素相关,因此针对一个国家的研究结果往往不能外推至其他国家。日前,我国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精神科项玉涛教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不同人群(普通人群、老年人、大学生)睡眠障碍及睡眠时间/模式的循证医学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八、Meta分析证实临床体会:治疗失眠可大幅改善共病抑郁症状

失眠与抑郁存在双向关系:失眠升高抑郁风险并恶化其转归,反之亦然。临床实践中,抑郁患者共病失眠极为常见,而积极管理失眠是抗抑郁治疗方案及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首项探讨治疗失眠对伴发抑郁症状影响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本项研究证实,治疗失眠不仅有助于改善失眠本身,也能“捎带”改善共病抑郁症状,且效应量较为可观。这一现象存在若干潜在机制,如抑郁与失眠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治疗失眠可通过降低机体炎性水平改善抑郁等。为尽可能优化患者的临床结局,失眠治疗应被视为抗抑郁治疗的关键组分。

九、全球首项Meta分析:曲唑酮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维持,并显著提高睡眠质量

曲唑酮是抗抑郁药,同时也是大家熟知的镇静催眠药。然而,由于缺少其对失眠有效性与安全性循证医药证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尚未批准曲唑酮作为催眠类药物上市。

本项研究为全球首项关于曲唑酮治疗失眠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曲唑酮可显著减少失眠症患者入睡后觉醒次数(NAs),对于失眠患者的睡眠维持较好;曲唑酮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SQ),主观体验良好。

十、成人失眠如何用药: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国内专家于2006年形成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并于2012年推出《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日前,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组织专家组,结合国内失眠诊疗实践的现状,经广泛讨论后对该指南进行了修订,并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养生上上策——动静结合(音藥)   下一篇:《柳叶刀》研究分析:中国最“难缠”疾病排行榜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体感音乐-音药 ♥ 专注心身医学-沉浸式音乐康复模式-体感音波治疗系统-睡眠治疗系统解决方案 © 2005-2016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10372号
邮件:hsk360@163.com 电话:+86 0755-25115581 13570880178 18926764561 传真:+86 0755-25115581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留学人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坪山同乐社区)B栋2楼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