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的: 关键字:   
首页新闻中心 最新资讯“安慰剂效应”深陷伦理困境
新闻中心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安慰剂效应”深陷伦理困境
新闻来源:    点击数:1708    更新时间:2020-03-05 14:41:01    收藏此页

美国哈佛医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病患明知服用的是“假药”,病情依然会得到改善!
  
所谓“假药”,其实是医生们所说的“安慰剂”。在全球医学界,将惰性物质合成“药品”用于治疗并不鲜见,比如把糖果做成“药丸”,把蒸馏水或盐水做成“药水”。当然,医生不会告诉病患这些“药品”不具有药效,但令人意外的是,病人仍有可能减缓病情!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这些“药品”被称为“安慰剂”,或“假药”。
  
但即便如此,这些无副作用、便宜甚至免费的“糖片”,依然难以大张旗鼓地推广,阻力主要来自一个饱受争议的医学伦理困境:人们认为“安慰剂”是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出的,医生的这种“欺骗行为”与病患知情权、医患互信相悖;但如果告诉患者“你服用的是‘假药’!”“安慰剂”还会奏效么?——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新发现,似乎给伦理困境的围墙开了一扇小门。
  
“假药”的神奇效力
  
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安慰剂效应”和“乐观抗病”是同义词。尽管“安慰剂”不含有积极抗病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无效治疗”,但是病人服用它们之后经常会有积极的表现。根据史料记载,最晚在18世纪末期,“安慰剂”就被广泛用于治疗。事实上,数据也显示“安慰剂”对病患而言确实有效,诸如疼痛、恶心,或者抑郁症和帕金森氏症,采用“安慰剂”疗法——吃糖丸做的“假药”,打只有盐水的注射剂等,常常会产生与标准疗法差不多的效果。
  
这种“假药”的神奇效力已经引起西方医学界以及政府基金会的关注,它们出资研究、论证“假药”发挥效力的原理。毕竟,“假药”无副作用、便宜甚至免费,不失为一种“理想药物”。
  
今年2月,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题为《安慰剂效力的生物、临床、道德上的探索》的重要论文。该论文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国家生物组织,以及意大利都灵大学的4位博士、教授共同完成。他们发现,“安慰剂效应”是真实的心理生物学现象,它对应的机理主要来自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两方面,通过“心理暗示”,让患者认为“自己正在吃药、接受治疗,并且会逐渐康复”。
  
“‘安慰剂效应’还不止是具体的药片,医疗场所的环境是否专业、医生的口碑或者亲切与否,都能引发‘安慰剂效应’,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患者一旦住进一家大型医院,就会感觉‘病好了一半’。”一位美国医生指出,很多医生会在治疗过程中夸大疗效,诱发“安慰剂效应”。这一观点也得到4位共同作者的认同。
  
哈佛大学的最新研究就显示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有两组患者接受了“假针灸”,其中一组得到的是友好的、富有同情心的人文治疗;另一组的医生几乎不和患者搭讪。3周后,第一组62%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第二组则为44%。这说明医生的耐心、同情心和爱心也是一种无形的“安慰剂”。
  
鉴于“安慰剂效应”掺杂着“医患关系”的作用,“安慰剂效力”本身存在的医学伦理困境很难遁形。事实上,因为“安慰剂”拥有“神奇效力”,以至于在美国最近一项全国调查中发现,大约有50%的美国医生“悄悄地”给病患开“假药”。
  
人们不断提出质疑:医生开“假药”给病人,和“假药”推崇的友好医患关系是不是有些自欺欺人?棘手的问题是:医生欺骗病人,剥夺了病患的知情权,但是如果告诉了病患,“安慰剂”可能就无法成为安慰剂了,疗效不复。
  
突破伦理困境钳制
  
“在过去10年里,我们在表明‘安慰剂效应’的生物学真实性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这与建立医患互信——治疗中的核心内容,以及病人的知情同意原则等都是相悖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挥‘安慰剂效应’的作用。”在《柳叶刀》上发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特德·卡波奇克不甘心“安慰剂效力”被“医学伦理困境”所钳制。他和哈佛医学院的同事开始一项大胆的研究:在基于尊重病患的基础上,诚实地告诉他们“你吃的是安慰药、假药”,检验“安慰剂”是否还能发挥效力。
  
为了解开谜底,80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形态异常或粘液便等临床症候群——被分成两组。一组人作为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另一组服用“安慰剂”,这组人被告知服用的仅仅是“糖丸”。
  
“我们不仅清楚地告诉他们,这些药丸由惰性物质合成,没有任何积极抗病成分,我们甚至在药瓶上清楚地写明‘安慰剂’三个大字,”卡波奇克说。
  
试验最后显示,“安慰剂”组内59%的人症状明显减轻,在对照组内这个情况只占35%。此外,在其他测试结果中,服用“安慰剂”一组的病人双倍提高了病情改善的程度,这种改善的情况,大致和最强劲的肠易激综合征药物发挥的效力相当。
  
“之前,我并不认为这会奏效。”哈佛医学院的一名助理教授、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的专家安东尼·兰博说,“告诉病人去吃一些假药,这让我觉得很尴尬。但让我意外的是,这对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是有用的。”
  
这一研究发表在去年12月22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研究人员强调,这个试验是小型的、有限的,对于“安慰剂效力”,它开了一扇小门,告诉大家——“即使病人非常清楚吃的是假药,安慰剂依然有效”。这个假说还有待在更大领域做进一步验证。
  
“不管怎样,这些发现表明‘安慰剂’不仅仅是在病人心理上起到积极作用,它揭示了医疗保健服务对病人也有很多微妙和意想不到的影响,对此方面的深入研究我充满期待。”卡波奇克说。
  
“假药”卷入新的纷争
  
西方医学界的接连发现,引发舆论界的广泛猜想。在美国医学论坛上,有网友指出,如果“安慰剂效应”真的可以帮助病人,是否应该开始利用它?毕竟它能惠及广大穷人,以及那些备受“精神煎熬、实际却没什么病”的人。
  
“从心理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很多疾病与人的精神状态相关。由精神因素相关的症状或疾病,比如肠胃疾病、内分泌失调、抑郁、躁狂等,的确可以考虑增加安慰剂的配药比例。”一名英国医生指出。
  
不过,世界各地立刻出现反对声:“医生开处方时,开假药的标准何在?什么类型的疾病、病到什么程度可以开?”“一旦公开推崇假药,岂不是助长医生玩忽职守?”“‘安慰剂’起初会发挥效力,可是如果因此耽误了病情,谁之过?”据悉,目前在国内,“安慰剂”只能公开用于“临终关怀”领域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此外,一位美国医务界人士还提出,最近如此多的证据在论证“安慰剂的效力”,致使对于新药的评估也被“彻底搅乱”!由于发现了“安慰剂效应”,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投产前,必须通过“安慰剂”对照测试。测试结果不单要证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证明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病人对该药物比对“安慰剂”有更强反应。“原本‘安慰剂’好像医药行业的黄金本位,现在我们发现,这个黄金本位本身也有效力,且效力大小不明,这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参照物呢?”
  
至此,能治病的“假药”又卷入新一轮的道德、生物、临床、甚至社会纷争。西方医学界断言:这一廉价但神奇的“假药”还将继续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柳叶刀:广泛性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   下一篇:研究表明安慰剂比镇痛解热药更能缓解腰部疼痛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体感音乐-音药 ♥ 专注心身医学-沉浸式音乐康复模式-体感音波治疗系统-睡眠治疗系统解决方案 © 2005-2016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10372号
邮件:hsk360@163.com 电话:+86 0755-25115581 13570880178 18926764561 传真:+86 0755-25115581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留学人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坪山同乐社区)B栋2楼205